- 傅才武;刘洋;
经历近30年的持续稳定发展之后,中国文化产业正处于一个从规模发展型向质量发展型转轨的新阶段。在县(区)层面,随着文化产业领域分行业大型项目布局接近完成,其规模扩张的边际效益递减,其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开始转型变轨。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地方大型旅游演艺项目的地理分布作为衡量指标,可间接推测2004—2024年县(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轨迹和空间格局演变。其可划分为两个阶段:2004—2019年的“规模扩张期”和2020—2024年的“平等发展期”,前一阶段呈现少数优势县(区)占据大部分产业资源、大多数县(区)处于边缘地位的“极点—边缘”格局;后一阶段形成多个“中心区”辐射带动周边、一部分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中心区—辐射区—沉默区”三元结构。这一结构变化既蕴含着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也表明“大项目带动发展模式”接近尾声。它以2019年为分水岭,标志着县(区)文化产业发展动力机制已由“资源禀赋—资本主导”转向“多元协同—创意主导”,其一方面受制于产业增值潜力与消费意愿的走低,另一方面源于数字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下一阶段,县(区)文化产业发展应注重数字赋能与协作网络建设,增强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能力,并创新公共治理机制,从而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推动县(区)文化产业均衡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13;No.61 2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0 ] - 师博;郭思琪;
行政性垄断诱发的“数据封锁”是阻抑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症结。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制度创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通过规制行政性垄断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政策工具。基于2011-2021年城市面板数据,该文利用专利IPC分类号构建实数产业技术融合质量指标,评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对实数融合质量的影响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显著提升了高行政性垄断地区的实数融合质量。传导机制检验显示,该制度通过促进数据要素供给和创新资源流动,提升实数融合质量。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市场主体卓越的数据要素利用能力、技术扩散与集聚能力能够放大政策效果,地方政府的内卷式竞争则会削弱政策效应的发挥。围绕融合产业、融合场景和融合环境采取异质性检验发现,制度在数字产品制造业以及工业实体产业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较大的工业企业规模、健全的现代化金融体系以及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对政策效应的释放具有积极作用。本项研究验证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促进实数融合的效果与机理,为中国健全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提供了启示。
2025年04期 v.13;No.61 4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609 ] |[引用频次:0 ] - 王绍媛;孙明轩;李静怡;
基于2014—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检验了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实施对企业加成率的影响和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留抵退税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企业加成率,这一结果在排除疫情影响、增加行业年份交互项固定、增加城市固定、更改机器学习模型以及排除其他税收政策干扰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影响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投资规模的扩大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是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影响企业加成率提升状况的重要机制。(3)异质性分析表明,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加成率提升效应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现出明显的靶向性。异质性分析显示,成长期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身处财政压力较高区域的企业,其加成率的增长更为显著。研究不仅实证检验了留抵退税政策对企业加成率的积极作用,更深入地揭示了其发挥作用的内在传导机制。研究不仅为理解财税政策如何有效“赋能”企业提供了新的视角,显著丰富了财税政策与企业管理交叉融合的研究领域,拓宽了应用边界。更重要的是,其为企业如何抓住政策红利、系统性地推动产品质量升级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框架。
2025年04期 v.13;No.61 6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489 ] |[引用频次:0 ] - 杨青;吴婵媛;刘星星;
提升碳排放风险管理质量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途径,交通运输业作为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行业之一,如何减碳增效已经成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文章构建交通运输结构“减碳-增效-危机转化”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NSGA-II算法探究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风险管理质量危机转化路径;并利用模糊均值聚类算法,结合31个省(市)的交通运输结构特征进行聚类分析,探索交通运输结构优化的碳减排异质性。研究发现,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可以有效平衡“减碳-增效-危机转化”三个目标,在化解了交通运输碳排放风险的同时,提高了交通运输碳排放风险管理质量。进一步分析发现,地区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和减碳效果存在异质性,其中内陆公路型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基于危机转化视角的研究丰富了交通运输碳排放风险管理质量理论,揭示了通过结构性调整来平衡减碳、增效、危机转化等多目标的协同优化路径,为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减排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决策范式。
2025年04期 v.13;No.61 7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0 ] - 刘治宏;陈文莉;周立;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和底色,提升绿色发展质量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2013-2023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以5G技术试点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的外生政策,通过构建回归模型、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深入探讨5G技术对企业绿色发展质量的促进效应及作用途径。基准回归表明:5G技术能从“减排”“降污”“提质”“增效”四个方面显著提升企业绿色发展质量。机制检验发现:市场竞争在5G技术与企业绿色发展质量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即5G技术通过加剧企业间的市场竞争,进而提升企业绿色发展质量,数据要素与风险承担在5G技术与企业绿色发展质量之间发挥调节作用,即数据要素利用水平和风险承担水平能有效增强5G技术对企业绿色发展质量的提升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与高科技企业相比,5G技术对非高科技企业绿色发展质量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与强融资约束企业相比,5G技术对弱融资约束企业绿色发展质量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5G技术对所在地区营商环境较好企业绿色发展质量的正向影响显著,而对所在地区营商环境较差企业的绿色发展质量影响不显著。5G技术为企业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开辟新路径,对提升企业绿色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
2025年04期 v.13;No.61 9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528 ] |[引用频次:0 ] - 宋艳妮;孟勇;廖甍;
产业政策作为中国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其政策实施质量存在争议。基于2007—2021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政策的实施对企业实业投资水平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1)与金融投资收益率相比,企业实业投资的收益率比较低,逐利性导致产业政策的实施未能有效提高企业实业投资水平,这一结论在经历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产业政策能够通过增强企业金融化的“投资替代”动机,抑制企业金融化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从而挤出实业投资;(3)企业的逐利性以及融资成本的提高会强化产业政策对企业金融化“投资替代”动机的促进作用,因此提高企业实业投资收益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业政策对企业实业投资水平的负向影响;(4)企业所有制、企业规模以及企业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均能够导致产业政策产生异质性影响,产业政策的实施对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以及市场化程度较弱地区企业的实业投资的挤出作用更加明显。上述结论不仅有利于优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而且对完善实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5年04期 v.13;No.61 10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