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质量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

  • 数字贸易壁垒对中国跨境电商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来自长尾市场需求的新解释

    马述忠;王晔辰;刘锴;

    跨境电商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数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研究全球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对中国跨境电商出口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国内领先跨境电商物流企业2017年至2019年的运单数据,探讨了数字贸易壁垒对于中国跨境电商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数字贸易壁垒对中国跨境电商出口产品质量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一结论在进行更换测量指标、考虑遗漏变量偏差和更换回归样本等处理后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数字贸易壁垒阻碍了出口商对于消费者需求信息的获取,削弱了跨境电商捕捉长尾市场偏好的优势,显著提高了贸易成本,进而导致产品质量下降。(3)数字贸易壁垒的质量抑制作用在低技术行业、消费品和中间品等样本中更加显著。

    2025年03期 v.13;No.60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7K]
    [下载次数:2106 ] |[引用频次:0 ]
  • 我国政府采购支出质量的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政府采购信息披露质量的视角

    梁平汉;郭宇辰;

    政府采购支出质量在确保公共资源高效利用、提升政府服务绩效和增强社会整体福祉方面具有关键意义。现有研究普遍关注政府采购制度的规范性与执行效率,但对采购支出质量的量化评估问题仍缺乏系统的方法支撑。本研究聚焦于政府采购质量的量化衡量,尤其从信息披露这一可观测维度出发,提出以信息透明度作为采购支出质量的替代性指标,并验证其有效性。基于“中国政府采购网”2014-2023年发布的超1500万条采购公告,构建了一个覆盖广泛、结构清晰的政府采购数据库。针对公告文本的非结构化特征,研究引入半监督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了对采购信息的自动识别与分类,并据此系统量化信息披露质量,以采购公告中关键要素披露完整性为核心的信息披露质量指数,作为采购质量的代理变量进行实证检验。通过该方法,研究系统评估了我国政府采购质量的整体水平,并揭示了采购质量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之间的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互联网发展水平、地方商业信用环境与政府行政层级等因素可能是驱动采购质量差异的重要影响变量。本研究为理解政府采购支出质量的结构性特征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方法工具,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在优化政府采购监管机制、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提供了可操作的量化依据与理论参考。

    2025年03期 v.13;No.60 1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K]
    [下载次数:445 ] |[引用频次:0 ]
  • 智能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基于智能制造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习明明;靳宇峥;夏若萱;

    新质生产力提升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基于2012-2022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以智能制造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智能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智能化转型可以显著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提高。机制分析表明,智能化转型通过提高劳动管理效率、资产运营效率和创新产出效率等机制,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智能化转型对劳动密集度较高、规模较大以及行业竞争激烈组别中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效果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具有行业内溢出效应,且在技术更迭较快组别中更加显著,而试点企业数量则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促进企业生产力转型升级,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3期 v.13;No.60 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下载次数:2453 ] |[引用频次:0 ]
  • 数字经济如何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

    孙培蕾;陈鹏;武婷婷;

    制造业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数字经济作为驱动技术创新和企业转型的关键力量,为传统制造业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基于2011-2019年中国城市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沪深706家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通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深入探讨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发展质量的促进效应及作用途径。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具有显著正效果,这种效应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高创新水平和扩大规模经济三种渠道来实现。异质性结果表明,在国有企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数字经济制造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作用更明显。

    2025年03期 v.13;No.60 4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K]
    [下载次数:1045 ] |[引用频次:0 ]
  • 增长目标契合与国有经济产能利用效率提升——来自国有企业“去产能”的经验证据

    胡玥;马新啸;

    尊重客观规律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党领导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实践成果,优化国有经济的产能利用效率构成经济质量提升的关键维度。将经济增长目标解构为真实禀赋和增长目标契合两部分并予以科学测量,考察增长目标契合对当地国有企业产能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设定的增长目标比较契合真实禀赋时,能够优化政策资源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引导国有企业遵循市场规律高质量发展,从而有效缓解国有企业产能过剩现象,提升国有经济的产能利用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增长目标契合的“去产能”成效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度较高、垄断性行业的国有企业中更为凸显,过剩产能得以化解的国有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均得到明显提升。

    2025年03期 v.13;No.60 5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K]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0 ]

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 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综合测度与动态演进

    金绍荣;漆祥洪;

    高水平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本文从科技创新、数智化转型等六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并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测算与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演进趋势、区域差异及障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平均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格局表现为中部(0.6271)>东北(0.6000)>西部(0.5708)>东部(0.5612)。(2)区域差异呈现“波动趋稳、内部分化、区间主导”的特征。(3)水平等级演变呈现“俱乐部趋同”与“空间溢出效应”特征,高等级省份自我强化显著,相邻区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对本地等级具有双向影响。(4)障碍因子分析发现,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受土地流转率低、机械化水平不高及绿色转型压力大等因素制约。基于此,国家需强化区域协同与财政支持,全面统筹农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地方应推动数智化赋能与特色产业转型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提质进阶;科研机构要聚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有效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水平。

    2025年03期 v.13;No.60 7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1950 ] |[引用频次:0 ]
  •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科技服务质量的机理研究——来自随机调查实验的微观证据

    徐小靓;田相辉;

    数字经济发展给解决传统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带来了新机遇。着眼于农业科技服务代理方,探究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科技服务质量的作用机理与经验证据。以山东地区科技特派员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调查实验方法,通过设定数字经济信息冲击构建反事实分析框架,有效识别数字经济信息处理与特派员科技服务供给偏好选择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信息处理显著影响科技特派员的供给偏好选择,显著提升了科技特派员对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科技措施效果的认同度,而且在服务对象和服务主体来源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这为完善数字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服务长效机制,有效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2025年03期 v.13;No.60 9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下载次数:449 ] |[引用频次:0 ]

食品安全质量

  • 党领智制:高效能社会治理的要素和路径——对43个食品安全案例的fsQCA分析

    胡颖廉;武佳奇;

    基于共同生产理论,构建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效能的“党领智制”框架。采用fsQCA辅以NCA的方法,分析全国2019-2022年共43个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典型案例,探讨高效能社会治理的前置因素和可能路径。研究发现:(1)作为单因素条件变量的党的领导出现在大部分组态中;(2)多元参与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必要条件;(3)制度设计、制度激励和制度沟通作为一个整体,是所有组态的必要条件;(4)在线平台的界面和功能设计在大多数组态中没有出现,其作用还有待挖掘。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党的领导是启动机制,多元参与是反馈机制,技术支撑是提升机制,制度兼容是保障机制。总体来讲,党建引领、技术加制度、制度驱动是高效能社会治理的三类路径。因此建议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体系,强化主体、技术、制度之间的匹配。研究有两方面边际贡献:一是提升共同生产理论操作性,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效能分析框架;二是区分共同生产过程与高效能社会治理成因,丰富中国语境下“国家—社会”关系以及“技术—制度”关系的内涵。

    2025年03期 v.13;No.60 10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912 ] |[引用频次:0 ]

区域公用品牌案例

  • 后发地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路径研究——以盐源苹果为例

    吴耀国;陈说;王样样;

    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对于后发地区产业振兴与农民持续增收意义重大。后发地区普遍面临市场发育不完善与政府能力不足的双重困境,这严重制约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创建。四川盐源苹果是后发地区顺应市场规律、实施正向引导,运用相机决策的扶持手段与及时补位策略,成功创建区域公用品牌的典型案例。在产业起步阶段,政府基于资源禀赋条件的严格的科学论证与积极的政策扶持以及前瞻性投入,推动特色农产品向竞争优势产业转变;在产业发展阶段,市场的不确定性倒逼政府主动作为与因势利导,克服市场风险挑战,保住市场份额与走出行业低迷;在品牌培育阶段,行政力量推动的规模化种植与营销网络拓展,建立起盐源苹果生产销售的标准化体系,对外展现区域公用品牌形象;在品牌提质阶段,严格的产品最低质量控制与品牌维护机制的建立,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成功创建提供了有力保障。盐源苹果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创建的案例表明,立足资源禀赋条件与发展比较优势,聚焦政府在培育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各阶段的主导作用,坚持政府产业培育的长期主义,推动政府政策与市场力量的良性互动,是后发地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的关键举措。

    2025年03期 v.13;No.60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4K]
    [下载次数:549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